WFU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心房顫動



正常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根據美國的統計,55歲以下的人,心房顫動比例大約是0.2%, 85歲以上的人可達10%。國內的統計,民國 107 年,台灣罹患心房顫動的民眾已超過 25 萬人,約占台灣人的 1.4% 。預估在三十年後,台灣民眾的心房顫動人口可能達到 4.0 %。比例還會隨著年齡越來越增加,在 65 歲以上 的人口可達 5%以上,80歲以上更有8%。實在不少!    
     
      過去曾經認為心房顫動傷害不大,因爲無立即的生命危險。但長期心房顫動所造成的風險不可忽視,特別會和其他慢性疾病一起成為『共病』,造成其他疾病治療的困難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衰竭,腦中風,周邊血栓,罹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等。 老化會增加心房顫動之發生。

    據統計,心房顫動病人,和無心房顫動的病人相比,心衰竭率高出4-5倍,缺血性中風率高出2倍,總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也都高出2倍。 而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顯示,16.5%的缺血性中風個案其實有心房顫動。 

      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醫學院雜誌(JACC)的統合分析研究(FINE-HEART的次分析),是有關於非類固醇類鹽皮質素受體拮抗劑 finerenone 在心腎代謝症候群 (CKM) 患者中的療效與安全性,共有14,581人。雖然有潛在的疾病,但都是在臨床試驗中有嚴格監控服藥的病人。即使是如此嚴格監控治療,如果發生新的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相比於沒有發生的病人,其後續發生重大不良事件的風險都仍然也是升高的,比如心衰竭率是3.8倍,總死亡率是4.3倍,心血管死亡率是5.4倍。

    由此可知,心房顫動所造成的影響,在一般病患,和臨床試驗中密集監測治療的病人,都是一樣的嚴重!所以,如何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心房顫動實為目前重要的課題。










2020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對心房顫動的最新研究



Ref.
1. 2024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2. 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5.0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