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其發生率隨年齡逐漸增高。根據美國的統計,55歲以下的人,心房顫動比例大約是0.2%, 85歲以上的人可達10%。國內的統計,民國 107 年,台灣罹患心房顫動的民眾已超過 25 萬人,約占台灣人的 1.4% 。預估在三十年後,台灣民眾的心房顫動人口可能達到 4.0 %。比例還會隨著年齡越來越增加,在 65 歲以上 的人口可達 5%以上,80歲以上更有8%。實在不少!
過去曾經認為心房顫動傷害不大,因爲無立即的生命危險。但長期心房顫動所造成的風險不可忽視,特別會和其他慢性疾病一起成為『共病』,造成其他疾病治療的困難。心房顫動會造成心衰竭,腦中風,周邊血栓,罹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等。 老化會增加心房顫動之發生。據統計,心房顫動病人,死亡率就比無心房顫動的人高出2倍,而造成中風的機率更高出3-5倍。 而根據台灣腦中風登錄資料顯示,16.5%的缺血性中風個案其實有心房顫動。 如何有效的預防及治療心房顫動實為目前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