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2020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對心房顫動的最新研究

 2020年11月16日,頗負盛名的新英格蘭雜誌(NEJM),發表了2篇有關心房顫動的文章。同時間美國心臟學會 2020 年會也發表心房顫動的最新研究。這些臨床試驗更證實了以往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經驗。


越早電燒心房顫動,對病人未來預後越好

      目前現行的心房顫動治療準則,對於初次發現的病人,仍先建議使用抗心律不整藥,如果仍有症狀,才進一步接受電燒或冷凍球囊燒灼。新英格蘭雜誌的EARLY AF study, 收治 303位 陣發性心房顫動, 有症狀的病人,確定診斷即馬上接受冷凍球囊作為一線治療。觀察一年,而且病人接受了皮下植入心律監測器,可以分秒持續監測心律達一年以上,更為準確。結果馬上使用冷凍球囊的病人,和只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相比,一年後可以下降約50%的心房顫動復發比例. 

      新英格蘭雜誌的另一篇STOP AF study, 收治 203位 陣發性心房顫動, 有症狀的病人,確定診斷也是馬上接受冷凍球囊作為一線治療。觀察一年和只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相比。接受冷凍球囊的病人有74.6%一直能維持正常心律,而藥物組只有45%。  

     林醫師怎麼看?雖然這兩個研究使用的方式是冷凍球囊, 但是與傳統電燒方式的原理相同,都是將左心房的肺靜脈的放電點電燒隔絕。而現在電燒導管的科技也日益進步(如具備向量感測器,更有效安全)。電燒導管還能處理肺靜脈以外的放電點(冷凍球囊僅能隔絕肺靜脈)。以台灣的健保給付條件而言,冷凍球囊自費接近台幣20萬,向量感測器的電燒導管自費約5萬。所以,一旦確診心房顫動,馬上使用電燒或冷凍球囊燒灼(圖1),絕對是合理有效的治療選擇。


延長監測天數,更能提前發現心律不整

      SEARCH AF研究, 收入336 位心臟手術術後病人,本身無心房顫動病史,但臨床評估有中風危險者,接受能黏貼持續14-30天的心電圖貼片(圖2)監測,和一般傳統追蹤方式(單次心電圖,或是僅能貼24小時的心電圖)相比,抓出 10 倍超過6分鐘的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次數(19.6%, vs 1.7%)






      林醫師怎麼看? 雖然這研究對象是心臟手術術後且具有中風風險病人,但是心律監測時間越長,越有可能抓到心律不整。目前健保給付的只有貼24小時的心電圖貼片。台灣目前有可以貼7天(自費約8000元),或14天(自費約11000元)。所以如果具有中風風險(糖尿病,高血壓,年齡>75歲,已經中風過一次....等),或是真有心律不整的症狀,但沒有每天發作,就可考慮7-14天的貼片。如果有過突然暈倒,失去意識的病史,甚至建議可以裝皮下心律監測器(圖3,體積很小,裝於胸前皮膚下,裝置後通常沒有太多不適感,不影響運動),可以持續監測達3年,能抓到心律不整發作時的心電圖的機會更大。





補充魚油對於預防心房顫動沒有效果

     VITAL-RHYTHM研究,收治25871名從未有過心房顫動史的病人,以隨機雙盲方式分派約12500人補充魚油主成份(EPA/DHA)及維他命D,另一半約12500人僅服用安慰劑藥品。追蹤5.3年後,新診斷出的心房顫動病人,兩組人數比例相當(補充組:3.7%,安慰劑組:3.4%)。也就是魚油對於心房顫動的預防,沒有作用

     林醫師怎麼看?既然特定的營養補充品沒有用,還能如何預防心房顫動的發生?那就好好照治療指引內說的,

1.注意體重避免肥胖

2.勿過量飲酒及咖啡

3.追蹤治療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4.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如過度肥胖,或睡覺時鼾聲會突然中斷,或外型粗脖子短下巴後收,圖4)。如果有需積極治療(如睡眠時戴正壓呼吸面罩,圖5)。










    








感謝台大醫院高定瑋醫師臉書整理(https://www.facebook.com/willy.gao/posts/344806189862474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602014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9554?query=recirc_curatedRelated_article&fbclid=IwAR2P-COC_jXQ37yTvpXnfGhZxmPRgP0FFlksz2kq8LFtT5Poc-TF7uya6EQ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9980?query=recirc_curatedRelated_article&fbclid=IwAR2ZlY-_p6qorn7EJQLMBtYFxwFtqBG-FMw7XojS8XYEe6sHgckMjo6j82o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https://grinews.com/news/%E7%9D%A1%E7%9C%A0%E5%91%BC%E5%90%B8%E4%B8%AD%E6%AD%A2%E7%97%87%E7%9A%84%E7%97%87%E7%8B%80%EF%BD%9C%E5%85%A8%E6%B0%91%E6%84%9B%E5%81%A5%E5%BA%B7-%E7%9D%A1%E7%9C%A0%E7%AF%8727/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心跳過慢與心律調節器

   44歲的黃先生平常沒啥大毛病,是個好丈夫好爸爸,但是工作壓力大,一天半包煙戒不掉,。老婆最抱怨他的,就是打呼聲音大,還會忽然停止個幾分鐘,又突然開始打呼,實在擾人。最近兩個月一直覺得體力不好,一個小感冒完體力越來越差,連腳都開是有浮腫。診所醫師血壓一量,血壓145/90, 但心跳只有每分鐘35-45下,還不太規則!家人送他去急診室,心電圖做出來後,急診室醫師建議先收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了2-3天的檢查後,心臟科醫師說,,這是慢性的『第三度房室阻斷』,建議要放永久性的心律調節器。 黃先生和家人疑惑了,房室阻斷是什麼? 心跳多慢算有問題啊?只有心律調節器這個治療方式嗎?



心跳要多慢算有問題?


   正常的心跳速度,休息平靜時,通常是每分鐘60-100 下。如果少於每分鐘60 ,即可稱之為心跳過慢(bradycardia)。當心跳過慢時,可能會出現頭暈、 疲倦、無力及昏厥等症狀。不過心跳速度的數字較慢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綜合檢查判斷。


    

為何會心跳慢?

    

    如圖1. 正常的傳導系統包含產生心跳訊號的節律點(竇房結),以及在心房心室間中繼傳導訊號的房室結,還有後續的傳導束。心跳訊號由竇房結啟動後,傳導至心室肌肉引發收縮。任何一部分的傳導組織出現病變,而無法維持正常放電或傳遞訊息時,就可能會發生心跳過慢。而通常問題會發生在


1.心跳訊號起始點-竇房結,即『病竇症候群

2.心跳中繼點-房室結, 即『房室阻斷』,有第一度到第三度。第三度就是心房心室完全阻斷,沒有連結關係。






心跳慢一定有問題嗎?


    有些心跳慢是屬於生理性的。健康的人在睡覺或休息時,常發生短暫的心跳過慢是。如果使用心電圖連續監測,經常可以發現心跳速度小於 50 /分。但只要醒來時,或是一活動,心跳就能隨之加速,那就表示心跳節律功能沒問題。尤其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較常見,但並不一定代表有嚴重的疾病。

       絕大部分的狀態中,病患的心跳速度要小於每分鐘40下,或突然暫停3-5秒以上,甚至更慢,才會產生比較明顯的症狀。醫生同時也要做綜合判斷,確定症狀是與心跳慢有關聯性,治療方式才會正確。



心跳慢要做哪些檢查?

    

    可以參考圖2。首要一定是完整的12導程心電圖,能給心臟科醫師最完整的資訊。而心跳過慢不一定會持續發生,如果偏偏在做心電圖的時候一直沒有發作,可作健保給付的24小時心電圖紀錄(Holtor)。如果還是沒記錄到,可以考慮7天或14天的心電圖貼片,記錄時間更長,更有可能確實抓到。但是目前健保沒有給付,可能需台幣7千到1萬元的自費。如果還是無法確定診斷,可以考慮做電氣生理學檢查( 3),由大腿股靜脈將電極導管伸入右心房內,以電刺激方式,確認竇房結或房室結功能。








    確定診斷後,就要查是否有其他次發原因造成心跳慢

  1. 藥物:如降血壓藥的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是傳統的強心劑-毛地黃,都會影響竇房結或房室結功能。甚至許多中藥,其實都含有毛地黃成分。
  2. 心肌梗塞:供應竇房結或房室結的冠狀動脈阻塞了。
  3. 電解質:抽血即可檢查,比如高血鉀。
  4. 內分泌:抽血即可檢查,比如甲狀腺
  5. 睡眠呼吸中止:在睡眠時呼吸中止,造成慢性缺氧。長期以來會造成高血壓,心律不整


     

心跳慢要如何治療?


    假如確定有以上病因,則處理之後,心跳過慢有可能恢復。比如停藥,做心導管打通血管,治療電解質和甲狀腺低下....等。也有可能以上原因過久沒有矯正,已經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如果沒有以上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純粹是竇房結或房室結老化引起的,老化當然也是不可逆的。

    

    如果確定是不可逆的,那只有一種治療方式,裝置心律調節器。傳統心律調節器是一附有電池的電子儀器,由電池(generator )、電極(electrode)及導線(lead)三部份所組成(如圖4)。電極的前端安置在心臟裡面,會感應心臟的電氣活動,電池會以一定的設定邏輯來判斷,便會將電刺激傳到心臟,使心臟維持規律的跳動。裝上心律調節器時,並不表示病人未來的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目前的心律調節器外形都很輕便,且目前醫學技術相當成熟,只要能依照醫護人員的建議照顧自己,都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連游泳都可以。


      傳統心律調節器可分為單導綫(放在右心房或右心室),或是雙導綫(右心房右心室同時皆有)。手術過程大致是:在一側的鎖骨下方開約5公分的傷口,由鎖骨下靜脈置入1-2條電線至心房或心室,再於皮下及胸肌之間埋入電池。雙導線的心律調節器能做到心房心室協同偵測並收縮,比較符合正常心臟生理狀況,但還是必須與心臟科醫師好好討論,隨個人病況做最好的選擇。此外,心律調節器是精密的電子儀器,早年裝心律調節器的病人無法做核磁共振。這十年來,已有可以做核磁共振的心律調節器,但隨各家醫院的收費各有不同,大約是3-5萬元不等。之後需每半年回診檢查心律調節器功能及剩餘電池電量,傳統的心律調節器電池大約可用10-15





最新型的膠囊式無導綫心律調節器

    

    但是某些病人做傳統心律調節器,還是有窒礙難行之處,比如

1. 難以找到靜脈管路的病人,如長期洗腎,化療有置入人工血管,或是燒燙傷皮膚收縮

2. 無法自理胸前傷口的病人 ,比如老年失智會不由自主去抓節律器位置,導致脫位。

       

    這時就可以考慮膠囊式無導綫心律調節器(如圖5),將電池、電極及導線三部份整合在一個膠囊內。過程中由腿部大靜脈置放,結束後只有一個腿部較大的針孔。回家不需要照顧傷口  ,也沒有電線在靜脈裏長期導致血管方面,或是傷口照顧的併發症,提供以上兩類病人另一種比較安全的選擇。但目前健保沒有給付,自費大約35-40萬。(https://global.medtronic.com/.../pacemakers/our/micra.html 。目前這類心律調節器只有放在心室的選項,而且電池電量壽命較短,大約8-10年。







後記

    

    黃先生因為年輕,才44歲,不希望以後太快又要更換節律器電池,決定自費裝置以後能做核磁共振的雙導線心律調節器。手術完3天後,腳浮腫的狀況改善,自覺精神也改善了。住院時的心臟超音波發現有輕度心臟衰竭,極可能也是心跳過慢導致,所以也開是配合鹽分水分控制,使用心衰竭用藥,並下決心戒菸。此外,也打算安排睡眠狀態檢查,如果確診睡眠呼吸中止,可以申請在家的正壓呼吸面罩,改善睡眠品質,甚至對未來的心衰竭恢復有幫助。




        


   






參考資料

https://wd.vghtpe.gov.tw/cv/files/%E5%BF%83%E6%90%8F%E9%81%8E%E7%B7%A9.pdf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4/c8170/cardiology/edu-show.asp?id=66


https://medium.com/hspectrum/%E5%BF%83%E5%BE%8B%E4%B8%8D%E6%95%B4%E8%A8%BA%E6%96%B7%E6%AA%A2%E5%87%BA%E7%8E%87%E6%8F%90%E9%AB%983-5%E5%80%8D-%E6%BA%96%E8%A8%8A%E7%94%9F%E9%86%AB%E4%BA%9E%E6%B4%B2%E7%AC%AC%E4%B8%80-%E9%A0%98%E5%85%88%E5%85%A8%E7%90%83-8c229aa3886c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要開繞道手術?還是放支架?

      81 歲的郝先生有點糖尿病,1 年前就因胸痛,在右冠狀動脈放了兩隻塗藥支架。平日不抽菸,也會去騎腳踏車運動。但就是懶得每天量血壓,偶而測量,收縮壓是160上下,降膽固醇的藥也沒有每天吃,年輕時養成的重鹹多油飲食習慣難以改變。前幾天天氣比較熱,在家清掃完就覺得胸口悶痛,休息到晚上都沒有好。去醫院急診室,心電圖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心肌酵素卻一直上升。林醫師判斷仍是非ST波段上升類心肌梗塞(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TEMI)。雖然沒有不需要像典型ST波段上升類心肌梗塞(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需於90分鐘內打通血管,但還是建議最好24小時內將血管打通。所以郝先生同意第二天還是做心導管檢查。


心導管檢查後,要做支架還是開冠狀動脈繞道?


      林醫師從右手腕處穿刺做心導管,原來右冠狀動脈的支架仍是通暢的。原來問題出在冠狀動脈左主幹的分支病變啊!(圖一)。





      左冠狀動脈由左主幹分支出兩主要血管,左前降支和左迴旋支。在這裡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時(比如導絲穿過,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萬一有所閃失,是會導致左前降支和左迴旋支都失去血流,也就是心臟頓時失去三分之二的血液供應,是會馬上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休克的!那81歲的郝先生的下一步?是要做支架還是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圖二)

    



    

      根據2018年的治療指引,要根據冠狀動脈血管的型態先算出一個SYNTAX score,分數越高表示血管難度越複雜,建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郝先生是三條血管病變的病人,在 SYNTAX score  23 分以上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會比較少。結果郝先生是25分!(圖三)




    

     然後再以病人的整體狀況和手術的術式綜合評估,以另一個EuroScore 算出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風險,結果郝先生是1.89%。所以郝先生其實比較適合開繞道手術。



但是郝先生決定?

      

      跟郝先生還有家屬討論,因為顧慮郝先生畢竟81歲,對開胸手術可能承受不起。加上之前上一次放塗藥支架的經驗算平順。而且最近新一代冠狀支架的二次治療比率也比之前的支架要低( <13% 23%),所以決定以塗藥支架治療。


      原本林醫師打算以一隻支架盡量簡單快速處理的。因為郝先生血管較硬,氣球擴張後產生左主幹到左迴旋支的血管內壁裂縫(圖四)。為了保護所有血管,林醫師當下決定使用兩隻支架的Cullote術式(圖五),將左主幹到左前降支,左主幹到左迴旋支都放置支架保護!






     Cullote術式(圖五)步驟較複雜,但也是分支病變術後追蹤效果最好的術式。過程中碰到些許導絲,氣球,支架推送不順的狀況,還要兩個氣球同時擴張(圖六)。多虧心導管團隊的通力合作,順利將支架置放完成(圖七)。術後郝先生血壓心跳穩定,追蹤心臟超音波,心臟整體收縮功能都正常。





後記

  

      之後本院的治療團隊,包括復健科醫師,藥師,營養師都針對郝先生的狀況,設計了之後的復健,飲食,用藥的處方跟衛教。郝先生這次出院,都有每天測量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40以下,也每天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在70以下,糖尿病的指標糖化血色素也盡量控制到6.5%左右。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真的不是支架放完就算了。包括用藥,飲食,運動都必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2018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2. 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9-1/02.PDF

3.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7;10:849–65 

4. Stone GW, Sabik JF, Serruys PW, et al. Ever- olimus-eluting stents or bypass surgery for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6; 375:2223–35. 

5. Mäkikallio T, Holm NR, Lindsay M, et 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Versu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Treatment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Stenosis (NOBLE): a pro- spective, randomised,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6;388:2743–52.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熱天也會增加心肌梗塞發作機會!都是極端氣候啊!


      


      最近兩週北部地區氣溫迭創新高,過去一週曾飆到攝氏38.9度高溫,創下台北測站七月最高紀錄,,也是歷年不分月份的第二高溫。急診送來的急性心肌梗塞人數也增多,林醫師曾在半小時內連續收到兩位病患,還好同仁們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讓兩位病人都平安出院。

     

     眾所皆知,冬天時,特別是寒流來時,心血管疾病會增加。近年來由於溫室效應,高溫天氣日數也逐漸增加。根據國外的一項統合分析1,在高溫下,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會增加心肌梗塞的住院率1.6%。如果熱浪來襲時,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甚至會比平常時高63%!而且高溫時的心肌梗塞來的比低溫時的快。意即:當日熱浪,極可能當日就有心肌梗塞發生,而寒流時的心肌梗塞通常是寒流來後2-3天發生(林醫師的個人經驗也是如此)。

    

     高溫熱天會引起心肌梗塞的疾病機轉可能是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會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如何預防呢?請記得


1.多喝白開水:比如運動前2-3個小時飲用500 cc的水;運動前、運動中10至20分鐘飲用200至300 cc的水,以避免脫水。不要用可樂,酒精等來消暑。在選擇飲用水溫度時,應以一般溫水為佳; 要避免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可樂,汽水,果汁),這會增加排尿量,可能會導致身體流失更多的水分,並不適合做為補充水分的選擇。


2. 選對時地活動: 一天當中,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太陽特別強烈,要儘量避免進行陽光直接照射的戶外活動,在計畫時可考慮將戶外活動安排在氣溫較低的早晨或傍晚時間。在外出場所的選擇以涼爽的場所為佳,可選擇境提供遮陽或有冷氣空調的活動地點。


3.注意防曬:輕便淺色系、透氣排汗的衣物為佳。防曬方面,戴寬邊帽及擦防曬乳液可保護身體避免太陽直曬。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高溫,預防高溫帶來的心血管傷害,過一個快樂也平安的夏天!    

      





  



 參考資料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697753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40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743084


1.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41 (2018) 1106-1114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心室期外收縮VPC是什麼?

        54歲的江女士這一年來常覺得心跳快快慢慢不舒服,有時輕重不一。晚上還因此失眠,也不敢運動。覺得是失眠引起的不適,但是安眠藥怎麼換都還是不舒服睡不著。後來到心臟科做了一系列的檢查,包括24小時心電圖紀錄,原來才發現快慢不一的心跳是心室期外收縮(又稱心室早搏。英文縮寫VPC,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而且一天有18%的心跳都是這種VPC。心臟科醫師建議她要詳細檢查,甚至可以接受電氣燒灼術。江女士有點猶豫,想多了解這是什麼?不處理會怎麼樣嗎?



心室期外收縮(VPC)是什麼?

        

      每個心臟肌肉細胞都會有自發電氣活動的特性。一次正常的心跳產生,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節自發放電傳導至心室,刺激心肌收縮(圖1)。只是通常竇房結是活性最強,自發速度最快的, 壓制住心肌其他的放電。



   

     心室期外收縮(VPC)就是心室某處心肌額外產生異常放電,造成多餘的心跳(圖2)。心室期外收縮的發生頻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據統計顯示 45-65 歲的年齡族群約有 6.2%的發生率。




為何會有心肌異常放電,造成VPC? 

   

     需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原發性的,也就是心臟本身結構沒有問題,就是那一處心肌細胞異常放電。另一大類次發性的,也就是心臟結構,或是身體其他地方有問題所引發的。比如


1.構造性心臟疾病: 如心肌梗塞後,瓣膜性心臟病,或是開過心臟手術後,或是血壓控制不好

2.遺傳性心臟疾病:如心肌病變

3.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功能異常

4.電解質不平衡:如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

5.藥物: 毛地黃,氨茶鹼(Aminophyllin, 常用的氣管擴張用藥) 

6.物質濫用:如酒精,毒品(安非他命,古柯鹼)

7.肺高壓/呼吸中止症


 

發現心室期外收縮VPC要做哪些檢查?   
    

    所以一旦發現有過多的PVC, 心臟科醫師必須先找有無可能是次發的。比如以下

1. 詢問病史,藥物史,家族史(所以醫生問很多問題時拜託盡量有耐心的回答哦!)

2. 12導程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紀錄(有時甚至要記錄7-14天,要看PVC的比例,和推測位於心臟何部位)

3.  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甚至冠狀動脈心導管(查有無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

4. 心臟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查瓣膜性心臟病,或心肌病變,或心臟衰竭)

5. 抽血(查內分泌異常,電解質不平衡)



什麼樣的心室期外收縮VPC需治療?


    如果經由上述的初步檢查,發現了造成VPC的次發原因,那就一定要先治療那些潛在病因。之後定期追蹤,比如每3-6個月追蹤24小時心電圖紀錄,再視狀況而定。

     

    那如果是心臟本身結構沒有問題的原發性VPC? 那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緩臨床症狀以及降低未來心臟功能受損的可能性。為達到以上目的,就必須配合定期服用藥物或採用電氣燒灼手術來進行治療。所以首要是病人本身的臨床症狀,比如江小姐的心悸,頭暈,胸悶,忽快忽慢的不安感,運動能力降低.....等。甚至是失眠。


     除了臨床症狀外,那何種VPC會造成未來的心肌受損,甚至心臟衰竭無力?而需要治療?通常分成以下幾點來評估

1. 心室期外收縮VPC的頻率:目前共識是VPC1天心跳數10-15%以上,或1天有1萬跳以上(一般人1天心跳約10萬跳)

2. 有連續跳的VPC:比如經常有連續3跳以上(已經可定義成心室頻脈)

3. VPC的型態:比如很寬(在心電圖上寬過150ms),或是有2-3種以上的VPC. 

  


要怎麼治療?藥物和電氣燒灼術的差別?


     治療成功的定義是在於降低心室期外收縮VPC的發生率(至少降到一天10%以內,最好是到1%以內)及消除臨床症狀。醫師會依照藥物耐受性狀況與是否有藥物使用禁忌症為選用考量 。但是心肌放電點依然存在。通常完全治療成功比率約40%

     

     現在針對VPC的電氣燒灼,都會以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來確認心肌異常放電處,再利用電燒導管於異常放電處進行電氣燒灼(如圖3)。此項手術屬於侵入性,由兩側鼠蹊部的股動靜脈進行。也會有風險產生。過程中發生心包膜填塞的機率為 0.8% 房室傳導阻滯的機率為 0.1%、發生傷口血腫的機率為 0.34%,死亡為罕見。通常手術當下完全治療成功,且不需再服用藥物的比率約90%,之後的復發率大約5-10%。一般大約住院3-4天。而且健保現在有給付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只需付部分負擔約5-6000元。如果希望更安全,效果更好則可使用有前端有向量感知器的電燒導管(圖4),可以更有效確知導管接觸心肌的力道輕重和方位。目前需自費50000元。






    

      綜合以上所述。首要是臨床症狀,然後是治療次發原因,接下來針對心肌受損的因子


1. 完全沒有症狀,且佔一天心跳10%以內,只要規則追蹤即可。(比如6個月追蹤124小時心電圖)。

 2. 有症狀但是佔一天心跳10-15%內可先嘗試藥物治療,假設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消除症狀,則可電氣燒灼

 3. 不論有無症狀,如果有VPC1天心跳數10-15%以上,或1天有1萬跳以上,或以上的心肌受損風險因子存在,建議一定要藥物,甚至可第一線考慮電氣燒灼。

4. 次發性的VPC,如果在次發原因治療後,仍然有症狀,也可考慮積極電燒。



後記:

      

   江女士先使用藥物治療。詳細檢查後,確認是原發性的心室期外收縮VPC。由於吃藥1個月還是有症狀,決定接受電燒治療。因為願意自費使用有探測器的電燒導管,1個半小時就電燒成功。術後再也沒有之前的症狀,連安眠藥都不用吃就可一覺到天亮。術後6個月追蹤24小時心電圖,VPC已經降到1%,不需吃任何心臟用藥!


Reference 

1, Laplante L, Benzaquen BS. 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and Management of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 PACE. 2016;39(7):723-730. 


2. Stec S, Sikorska A, Zaborska B, Krynski T, Szymot J, Kulakowski P. Benign symptomat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short- 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Kardiologia polska. 2012;70(4):351-358. 


3.Lamba J, Redfearn DP, Michael KA, Simpson CS, Abdollah H, Baranchuk 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 PACE. 2014;37(1):73-78. 


4.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5. 2019 HRS/EHRA/APHRS/LAHR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blation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6. Rakesh Latchamsetty, MD, Frank Bogun, M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Induced Cardiomyopathy. 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19; 5(5):5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