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會猝死的心室預激症候群?WPW?

    35 歲的張先生平常沒有糖尿病,高血壓的問題。就是胖了點,身高約180公分卻有105公斤。因為工作應酬經常被灌酒。某天又被灌到暈頭轉向,朋友一邊攙扶時,突然間張先生就癱軟下去,失去去生命徵象,呈現猝死狀態。救護車來了之後,心電圖一接上去居然是心室顫動!(圖1.)送到醫院的過程中一直反覆發作,救護人員一邊壓胸,還必須電擊。直到急診室插氣管內管,注射心律不整藥物才穩定下來。2 天後就張先生就拔管成功,完全恢復。仔細回顧張先生的各項醫療紀錄,加護病房醫師發現事有蹊翹,張先生之前就有某種危險性的心律不整。究竟是什麼呢?


圖1.




心房心室間多一條電線


   張先生的平常心電圖,就是有心室預激症候群(Pre-Excitation)的表現(圖2.)。在代表心房放電的P波,和心室放電的QRS波之間明顯有連接的斜型波(delta wave圖2.的紅圈)。表示是心房和心室之間多出來的傳導路徑,學術名稱叫做副傳導路徑 (Accessory pathway,圖3)。如果在被誘發情形狀況之下(比如張先生的被灌酒),與房室結形成一個電迴路,就會產生房室迴旋性頻脈(AVRT, Atrioventricular Re-entry Tachycardia,圖4.),經常心跳會超過每分鐘130下以上,導致心悸,頭暈,胸悶,無力等症狀。有副傳導路徑,又會造成房室迴旋性頻脈,就叫做WPW症候群,全名是沃爾夫-巴金森-懷特氏症候群(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



圖2.



圖3.


圖4.



為何會猝死?

 

  但房室迴旋頻脈多半不會猝死啊?張先生是怎麼回事?因為張先生同時還有心房顫動。心房顫動一發作時,心房可能跳到每分鐘200-300下。一般會通過房室結傳導到心室。而正常的房室結有延遲功能(Decremental Property),心房跳每分鐘200-300下,可能傳到心室只有每分鐘100-150下,尚能忍受。但是如果有副傳導路徑呢?大部分副傳導路徑是傳導快速,沒有延遲功能的。心房顫動時,心房的跳動可能經由副傳導路徑,快速傳到心室,心室如果也跟著跳到每分鐘200-300下(圖5.),就會產生心室顫動。此時心室如同在顫抖,完全沒收縮,也就沒有有效的血液循環,當然馬上昏迷猝死。



圖5.



國際的治療指引(guideline)如何建議?

   

   並不是每個副傳導路徑都會造成房室迴旋頻脈的。在平常生活,工作,運動,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定期追蹤觀察即可。而有確定發作房室迴旋頻脈,或同時併有心房顫動的,最佳治療辦法就是電燒。因為多數心律不整用藥,都會同時影響副傳導路徑和正常的房室結。如果房室結被壓制太多,造成副傳導路徑相對更快,就會造成類似張先生這樣的狀況。


   某些高風險的職業,如飛行員,或是職業運動員,即使平常沒有發作過,也建議入院做電氣生理學檢查,如果副傳導路徑的活性過強,也是建議電燒,以免未來工作時頻脈發作造成危險。


   電燒的風險如同一般上心室性頻脈,大約1%,如心房破洞,房室結受損。



張先生的後來如何治療?

  

    加護病房醫師後來和林醫師聯絡,一起和張先生討論後,張先生決定畢其功於一役,連心房顫動相關的肺靜脈也要電燒。因爲他其實以前有過心房顫動發作,心跳不規律感覺過,只是那時不知道。林醫師第一步先找出副傳導路徑,在左心房心室間的二尖瓣環,偏左上方的位置。這位置不好到達,還動用了可動式的長管鞘(圖6.)



圖6.





   接下來就是肺靜脈隔離。在電燒肺靜脈的過程中,林醫師還注意到有個地方在放電,用立體定位結果是從左心耳基底放出的心房頻脈(圖7.)。當然有也要電燒掉,免得以後發作又要處理。處理完之後再確認局部電位,確定肺靜脈都是低電位已經不會放電出來了(圖8.)。電燒後的心電圖比(圖9.,可與圖2.比對),可發現連接的斜向波已經消失,V1 導極的QRS,也從原本的向上波形,變成向下波形。



圖7.



圖8.




圖9.



電燒完就算了嗎?

  

   當然不是。根據治療指引,其他危險因子的改進都很重要(圖 10.取自2019年歐洲心臟學會治療指引)。 林醫師特別勸張先生要戒煙戒酒,之後要控制體重,定期運動,還有每年健康檢查,注意血糖,血壓,血脂肪。另外,最好也要去睡呼吸科檢查有無睡眠呼吸中止症。多管齊下,方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圖10.





參考:

1.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2. https://ecgwaves.com/topic/pre-excitation-avrt-wolff-parkinson-white-wpw-syndrome/

3.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上心室性心搏過速(頻脈)是什麼?電燒好嗎?

     32歲的吳小姐,在三天前,喝完一杯黑咖啡後,在幾秒鐘之內,突然間心跳加速,覺得『心臟好像快跳出來』,又呼吸困難,還有點頭暈腳軟。她只好坐下深呼吸,但是15分鐘過了還是沒有改善,只好搭計程車到附近醫院。急診室一量心跳,到每分鐘170-180下之間。心電圖做完之後,急診醫師打了一針,吳小姐在10秒後突然覺得有點頭漲漲的,呼吸困難幾秒鐘,心跳加速的感覺隨即消失。接著急診醫師幫她掛了心臟科醫師的門診追蹤,在門診時,心臟科醫師看了心電圖就馬上判斷:這是『陣發性上心室性心搏過速』,如果希望『根治』的話,可以用電燒處理。吳小姐頓時有點疑惑,這『上心室性』是什麼?電燒很危險嗎?


什麼是『陣發性上心室性心搏過速』(PSVT)


    這是英文的翻譯,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縮寫是『PSVT(醫師間經常用這縮寫溝通)。字面上來說,『陣發性』就是『不定時發作』,『上心室性』表示心律不整的起源與『心室之上』,也就是與『心房』有關。通常每1000人中有2-3個人就可能有PSVT. 通常會突然發作 或突然中止,其表現是多樣性的,可能無症狀或輕微心悸,跳太快時陣會嚴重的心悸,胸悶,頭暈,冒冷汗甚至休克昏倒。

    

     一般而言,無相關性心臟疾病的 PSVT 患者較為年輕 (平均年齡約 37 歲),而有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發病平均年齡較大,約 69 歲。女性 PSVT 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



發作機制

   

臨床上常見的PSVT機制有(圖1

  1. 房室結周圍間多一條電線:房室結迴旋性頻脈(AVNRT),電線迴路連接在房室結周圍。是最常見的PSVT。
  2. 房室結外的心房與心室間多一條電線:房室迴旋性頻脈(AVRT),迴路有順房室結方向的,也有逆向的。又有一個浪漫的外語名叫做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 syndrome),以紀念當初發現此種病症的三位醫生。
  3. 心房內有大迴路:心房撲動(atrial flutter, AFL
  4. 心房內有單一放電點: 心房頻脈(atrial tachycardia, AT
  5. 心房內有很多放電點:心房顫動 (atrial fibrillation, AF)



  

       

危險性?

     

    危險性通常是在於,『發作』當下的情形。比如正在開車,登山,或運動時發作,就有可能因頭暈,身體不適而出車禍,或跌落受傷。國內的航空人員體格檢查標準,甚至是規定『心房撲動、持續性心房顫動、手術治療無效需服藥之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不能擔任飛機駕駛員,以免發生空難,危害生命。

  

    大部分PSVT不會造成猝死。但W-P-W syndrome合併有心房顫動 (AF)時,才會有產生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猝死的風險,大約是每年每千人中有2.4個人會發生。

     


如何治療?

 

   在發作時,如果意識清楚,還能行動,可嘗試Valsalva maneuver (吸氣入胸腹,憋氣10秒,如圖2),重複三次看看。如果仍停不了,或是已經有血壓偏低,意識不清,甚至瀕臨休克的情形,必須送急診,盡快注射藥物甚至是電擊整流,盡快回到正常心律。長期口服抗心律不整藥可以得到暫時壓制,但是這類藥物就會有心跳過慢,甚至引發其他心律不整的風險。





    

     如果希望『根治』,以電燒的方式把多餘電線或迴路燒掉,一定是效果最好。 電燒術在心導管室中施行,於局部麻醉下,於右頸內靜脈及兩側股靜脈在x光機透視下,置入四至五支電極導管於心臟內,先做診斷性心臟電氣生理檢查,以確立心律不整機轉,再以電燒術處理電線或放電點。一般而言,整個步驟約需二小時,術後當天轉住心臟科觀察病房觀察一天,術後第二天即可出院。


    以一般會懷疑是上心室性心搏過速的心電圖(快速,規則,QRS波窄的)來說,90%是房室結迴旋性頻脈(AVNRT),房室迴旋性頻脈(AVRT),典型的心房撲動(typical AFL),傳統電燒的成功維持率達99%, 復發率僅小於1%, 健保皆有給付。風險約1-0.1%(比如心包膜積血,心房破洞需開胸手術),且之後不必再服藥。所以國內外治療指引,在以上三種PSVT, 皆把電燒治療放在第一線。(圖3)最多可能用到的自費器材,可能是


1. 有的傳導電線位於左心房心室之間,需要以長管鞘帶著電燒管伸過去,才能靠得穩,電燒效果才好,這隻長管鞘需自費6000元。


2. 有時需要從鼠蹊部股動脈穿刺,經由動脈將電燒管伸入左心房心室間。電燒結束後,照傳統的加壓止血法要平躺6-8小時。如果希望能盡快起床,減少因躺平過久造成的腰痠背痛,或是排尿不順,可使用自費的動脈止血器,自費約12000元。





    

    其他約10%的上心室性心搏過速是屬於非典型的心房撲動(atypical AFL),心房頻脈(AT),心房顫動 ( AF)。放電機制比較複雜,甚至都需要高精密度立體定位,有時自費會到8-15萬元。電燒的成功率大約落在70%-80%左右。而且復發率有的會達10%。其致病機轉又常跟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有相關。這三類建議與心律不整專科醫師當面討論,治療方式隨個人狀況調整。



無輻射的電燒?

    

    傳統的電燒需用X光機透視,難免有輻射較多的疑慮。所以目前有用3D立體定位『模擬』心臟結構,盡量不要使用X光的方式。但畢竟是『模擬』,並非100%即時。如果完全不用X光『即時』看到電極管的位置,萬一管子穿到意外之處,產生併發症,會比使用傳統X光嚴重許多(比如燒到左主幹冠狀動脈,幾秒內馬上休克,甚至會動用葉克膜)。

   

   另一種方式,是以心臟內超音波(Intracardiac echo, ICE),『即時』看到心臟結構,及電極管位置。在有的定位系統,也能同時結合3D立體定位和ICE,這是最安全的無輻射方式。只是ICE的特殊管子目前健保無給付,需要自費10-12萬台幣。



後記


   吳小姐後來決定接受電燒治療。由於是典型的房室結迴旋性頻脈(AVNRT),一個半小時就處理好了。之後終於能放心開車,旅遊,出國2個禮拜,喝酒喝咖啡都沒問題了!(不過還是建議適量就好)




Ref. 

1.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2. http://www.mmh.org.tw/taitam/pedia/encyclopedia/book5-10.htm

3. 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中心-陣發性上心室性心律不整 治療指引

4. 航空人員體格檢查標準(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K0090013

5. https://learnmuscles.com/blog/2017/10/21/cough-test-and-valsalva-maneuver-orthopedic-assessment-tests/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心律不整的診斷與監測-心電圖,不止一種!

      看心臟科的時候,醫生有時候會安排做不同種類的檢查,為什麼呢? 心電圖不是都一張就好了,為什麼要排那麼多檢查?


       一般心電圖是指病患靜躺在床上所作的靜態心電圖,但心律不整或心肌缺氧變化,不一定在當下時間會出現。為了掌握心臟隨時發生的變化,所以必須延長監測天數。


    心電圖檢查正常並不能百分之百的排除您有心律不整的可能,往往可能是因為當下心律不整沒有發作,因此才會需要更長時間的紀錄器追蹤,或是不同方式或儀器去發現問題。目前常用的檢查方式有:



1. 12導程心電圖:一次性十秒鐘的靜態心電圖,也是體檢與急診室常用的。病人必須躺好,在胸前還有四肢貼好貼片,會紀錄10秒鐘的完整12導程心電圖,只要能配合檢查,整個12導程心電圖檢查只需5-10分鐘(圖1.)。歷史上的第一次清晰的心電圖紀錄是1903年,由荷蘭醫生、生理學家William Einthoven做出(圖 2.),距今已120年。至目前為止,12導程心電圖仍是心臟醫學最重要的診斷工具,沒有之一。任何心律不整的診斷治療都是以此為基礎判斷。就連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治療也是。許多早期的心臟病變都能從心電圖看出蛛絲馬跡。缺點就是只能記錄10秒,萬一當下沒有發作怎麼辦?所以才有以下的『延長監測時間』記錄方式。



圖1.



圖2.



2. 24小時連續心電圖(Holter monitor:可以記錄連續24小時的心電圖( 3.),可以記錄到偶發性的心律不整。健保有給付,而且有3個導程。但是萬一當天沒有發作,就紀錄不到了。



圖3. 



3. 事件紀錄器(event recorder) :可以由患者記錄帶回家7天的心律不整事件,但是並不會主動紀錄每一個心跳。而是發作時,由患者自己操作記錄。如果發作時間很短,或是發作時有昏倒或無力的狀況,甚至是睡覺時才發作,患者本身無法操作,也就無法紀錄。



4. 運動心電圖(treadmill test):有些心律不整是在運動時才發作,而這項母可以記錄運動時與休息復原期間是否會誘發心律不整,或者是異常的傳導電線。但這個檢查最重要是用來監測是否有心臟缺氧。可以跑步或踩腳踏車的方式(圖4.),來加速心跳,觀察心電圖變化。



4.



5. 7天以上的連續性紀錄器:目前國內有的多為7天或14天的心電圖貼片,可以記錄連續7-14天的心電圖型(圖5.),可以記錄到心律不整機會更高。根據台灣長庚和榮總團對的共同研究,以14天的心電圖貼片和傳統24小時的心電圖貼片相比,上心室性頻脈偵測率(52.5% vs 12.8%),心房顫動/撲動偵測率(9.5% vs 3.8%),致命性心律不整偵測率(如心跳停止超過3秒,心室頻脈。16.5% vs 2.5%),14天貼片的效果都遠優於傳統24小時心電圖貼片。但健保不給付,目前國內7天心電圖貼片的價格約8000元,14天的約11000元。



5.



6. 植入式紀錄器(implantable loop recorder:是一個小型的心電圖記錄器,植入於胸前皮下位置(6.)。可以記錄2-3年的心律不整,特別是可以用在很久才發生一次的嚴重昏倒,屢次找不出原因的昏倒事件或是心律不整事件。某些危險的心律不整,如突發性心跳停止,心室頻脈,心室顫動,通常時, 病患可能都失去意識而無法手動記錄,這類植入型記錄器就可記錄。 現在的記錄器,甚至可以用手機連線操控, 當病人有主觀症狀時,也可以用手機操控紀錄上傳雲端。但健保不給付, 目前植入這類記錄器需要自費5-60,000元。



6.


7. 手錶附加的心律監測與心電圖:可以自行購買攜帶在身上紀錄心律,有症狀時,可以自行記錄心律,並拿到門診與醫師討論。根據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臨床心律不整期刊(JACC-Clinical 20232月發表的研究顯示,針對美國市面上的智慧型手錶,針對心房顫動的準確性,蘋果與三星的綜合評價是較好的(圖7.)。 然而還是有 17%26%的不確定心電圖。所以這一些智慧型手錶偵測到的結果,還是要到門診與醫師討論,並不一定所有結果都是可以拿來做治療依據的。


   至於該做甚麼樣的檢查還是要跟門診醫生討論,安排最適合的檢查。



7.




感謝 臺北榮總心臟內科林晉宇醫師整理(https://www.facebook.com/HeartRhythmCenterVGHTPE)


http://sub.chimei.org.tw/57301/index.php/2017-02-21-02-11-59


https://health.clevelandclinic.org/what-can-i-expect-from-a-stress-test/


http://web.csh.org.tw/web/cshmagazine/?m=202101&paged=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332 (2021) 78–84


https://drhirenkevadiya.com/Svc_4j_ILR


J Am Coll Cardiol EP. 2023 Feb, 9 (2) 232–242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肺靜脈以外構造產生的心房顫動!

    游先生60歲。1年前做過心房顫動電燒,這3個月來又有心悸,活動喘,甚至些微下肢水腫的感覺。心電圖一追蹤,心房顫動又復發了。經歷過2-3種藥物調整,心房顫動仍有陣發。於是討論之後,決定再來進行第二次電燒,並且這次用上更精準的高密度定位導管,希望能更準確的抓到放電點。


     只要是復發的心房顫動,第一件事絕對是檢查左心房的肺靜脈是否仍然放電。這次林醫師使用Abbott(亞培)的高密度定位導管 HD grid(1.),有16個相互距離3mm的電極,可以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收集更高密度訊號。





     左心房的肺靜脈仍有少許復發。電燒乾淨後,心房顫動慢慢轉變為較為規則的心房頻脈,而且右心房似乎有比較快的速度。後來將高密度定位導管 HD grid置於右心房(圖2.)。





    果然發現於右心房的上腔靜脈有很快很亂的放電!這就是非肺靜脈起源(non-PV trigger)的心房顫動或心房頻脈的起源!(圖3.

 


   

      林醫師決定將右心房的上腔靜脈電燒隔離。最後已經回復正常心律,但是上腔靜脈仍在放電!(圖4.)。只是無法突破出來,無法造成心律不整了!





       最後還是要將上腔靜脈隔離完整(圖5.

 


      

      

     這是一個典型的非肺靜脈起源心房顫動的病例。大部分的心房顫動,都是由左心房的肺靜脈放電產生,但是文獻中有10%-33%心房顫動 病人還有肺靜脈以外的構造在放電。這些肺靜脈以外的放電構造,當中可能有多達40%是由右心房的上腔靜脈放電出來,亞洲人更顯著!所以除了左心房肺靜脈之外,心房顫動的病人有時仍要注意其他的放電點,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

2017 HRS/EHRA/ECAS/APHRS/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lectrical isolation of the superior vena cava: An adjunctive strategy to pulmonary vein antrum isolation improving the outcome of AF ablation. J Cardio- vasc Electrophysiol 2007;18:1261-1266. 

 Predictors of non-pulmonary vein ectopic beats initiating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mplication for catheter abla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05;46(6):1054–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