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燒手術中需要影像導引?
圖1.
然而,X光透視有兩個限制。第一,會產生游離輻射。儘管單次手術的輻射劑量都在安全控制範圍內,但無論對患者還是長時間暴露在手術室環境中的醫療團隊而言,盡可能地減少輻射暴露,還是最好的。第二,X光只能清楚顯影高度不透光性的組織。對於心臟內部的軟組織結構,例如心房壁的厚薄、瓣膜的活動、以及導管與心肌組織之間真實的接觸情況,無法看到細節。它更像是一個二維的輪廓圖,而非一個立體的、細緻的解剖圖。
即使現在有了立體定位(圖2.),仍然是『模擬』心臟立體結構的概念,並不是100%『即時』看到心臟的跳動和導管的相對位置。偶而仍會發生立體定位和實際心臟內構造有差距的狀況。
圖2.
深入心臟的心內超音波(ICE)
心內超音波(ICE) 基本構造,就是個筆尖大小的超音波探頭,安裝在一根導管(直徑3-4公釐)頂端(圖3.) 。經由病人大腿的股靜脈,將心內超音波(ICE) 導管,引導至心臟的心房內,從心臟「內部」發出超音波,即時生成高解析度的動態影像。像在心臟內部放置了一台即時轉播的攝影機,讓醫師清晰地觀察心臟內部的真實情況
圖3.
心內超音波(心內超音波(ICE) ) 能看到什麼?
1. 清晰的解剖結構:心內超音波(ICE) 能夠即時、高解析度地顯示心臟的各個腔室、瓣膜的開合、心房中膈,以及治療的關鍵目標——醫師甚至可以利用心內超音波(ICE) 來重建左心房的3D模型,作為手術的地圖 (影4.)。
影4.
2. 精準的導管定位:在螢幕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消融導管在心腔內移動的軌跡。
3. PFA成功的關鍵要素——組織確實接觸:這是心內超音波(ICE) 所能提供最重要的資訊。心內超音波(ICE) 可以讓醫師脈衝場電燒導管的電極是否確實緊貼在心房壁上 ,可以判斷接觸是「好」還是「不好」(圖5.)(影6.)。多項研究都強調,良好組織接觸對於PFA能否形成有效,且穿透心臟壁的有效持久電燒疤痕至關重要 。這種視覺化的確認,將醫師對於接觸力的「體感猜測」,轉變為客觀的「影像事實」。
圖 5.
影6.(紅圈內的圓籠狀物即為PFA導管)
4. 即時的安全監控:心內超音波(ICE) 能夠即時監測任何潛在的併發症,例如心包膜積液(心臟周圍出現不正常的液體)或是導管上形成微小血栓等。心內超音波(ICE) 的靈敏度極高,往往能在病人出現血壓不穩等症狀前就偵測到心包膜積液,讓醫師能立即應對 。同樣地,若導管上不幸形成血栓,心內超音波(ICE) 也能即時發現,讓醫師能及時處理,避免血栓脫落造成更嚴重的併發症。
心臟內超音波(心內超音波(ICE) ) 對脈衝場電燒(PFA)的確實好處在哪?數據呢?
長期成功率好
一項發表於心律學領域頂級期刊《Heart Rhythm》的多中心研究,對比了使用心內超音波(ICE) 導引的PFA手術與僅使用傳統X光透視的PFA手術 。這項研究納入了近600名心房顫動患者,追蹤18個月後,發現
1. 心房顫動的復發率顯著降低 :有心內超音波(ICE) 監控導管與組織接觸時,術後復發率 12.6%,傳統X光透視輔助手術為 22.3%。表示使用心內超音波(ICE) 導引,能夠讓更多的患者在術後長期維持正常的心律
2. 電氣重連率較低:所謂電氣重連,即是他們先前被PFA電燒過的區域的疤痕,是否出現了缺口。即電氣活動重新連結 ,又可以重新放電,而導致心房顫動復發。對於前述心房顫動二次復發的患者,再接受第二次電燒手術時發現,在心內超音波(ICE) 組中,僅有 10.3% 的患者在是在之前電燒過的區域有電氣重連 ,表示第一次PFA所創造的疤痕非常堅固持久,復發可能是由其他新的問題所引起。而在X光組中,有高達 59.2% 的患者,是在之前電燒過的區域有電氣重連!這表示復發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就是第一次PFA手術時電燒地不夠徹底。
電燒手術過程較安全
1. 心房中隔穿刺成功率高:一項針對心房顫動電燒,有156人的比對研究之下。發現在心內超音波(ICE) 的導引下(影7.),醫師在第一次嘗試時就成功完成穿刺的比率是 100% 。而使用傳統X光透視方法,首次穿刺的成功率則為 87.2%。 更高的首次成功率,表示可以短手術時間,增加安全性。多項研究也指出,心內超音波(ICE) 引導下的心房穿刺,對於解剖構造較複雜或異常的病人尤其有幫助,能有效降低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影7.
2.減少輻射暴露:這是心內超音波(ICE) 最直接的優勢。透過心內超音波(ICE) 提供的清晰影像,醫師可以大幅減少對傳統X光透視的依賴。 同樣的研究,發現
● X光透視時間:從平均7.6分鐘,顯著減少到5.7分鐘 。
●輻射總劑量:從平均332.3 mGy,顯著降低到208.4 mGy。
●顯影劑用量:從平均6.0毫升,大幅減少到2.7毫升
甚至有機會做到完全的零輻射。
3. 即時監測併發症:
● 心包膜積液:這是指心臟周圍的心包膜內出現不正常的血液積聚,可能壓迫心臟而產生休克。心內超音波(ICE) 可靈敏地偵測微量的積液(影8.),在出現血壓下降等症狀之前,就已經能從螢幕上看到警訊,從而立即處理,避免情況惡化 。
影8.
● 及早發現血栓形成:在極少數情況下,手術用的導管上可能會形成微小的血栓,甚至左心耳仍然有微小血栓。心內超音波(ICE) 直接看到這些附著物,讓醫師可以及時補救,例如用特殊導管將其抽吸出來,以防止其脫落造成中風。
總結
PFA是更安全的心房顫動電燒技術,「接觸良好」是PFA長期成功的基石。心內超音波配合PFA能創造持久有效的電燒疤痕,防止日後復發。使用心內超音波來「親眼確認」接觸,可以顯著降低心房顫動的長期復發率,並大幅減少因治療失敗而需要再次手術的機率。心內超音波(ICE) 提供手術當下明確的安全效益,減少併發症(避免心包膜積液的休克,及早發現血栓),顯著減少輻射暴露 ,讓進入左心房的關鍵步驟更安全。後來鍾先生決定使用心內超音波(ICE) ,手術順利完成。現在三個月過去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走路運動時都不會像以往一樣心跳快快慢慢不舒服,也希望可以多運動讓糖尿病,高血壓得到更好的控制。
參考文獻
1. https://doi.org/10.1016/j.hrthm.2025.05.045
2. Jour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ac Electrophysiology. 2024; 67, 1257–1266.
3.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25; 14, 4290.
4. 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2024; 26, 893–901.
5. Scientific Reports.2024;14, 31521.
6.https://www.imrpress.com/journal/RCM/23/1/10.31083/j.rcm2301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