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2020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對心房顫動的最新研究

 2020年11月16日,頗負盛名的新英格蘭雜誌(NEJM),發表了2篇有關心房顫動的文章。同時間美國心臟學會 2020 年會也發表心房顫動的最新研究。這些臨床試驗更證實了以往對於心房顫動的治療經驗。


越早電燒心房顫動,對病人未來預後越好

      目前現行的心房顫動治療準則,對於初次發現的病人,仍先建議使用抗心律不整藥,如果仍有症狀,才進一步接受電燒或冷凍球囊燒灼。新英格蘭雜誌的EARLY AF study, 收治 303位 陣發性心房顫動, 有症狀的病人,確定診斷即馬上接受冷凍球囊作為一線治療。觀察一年,而且病人接受了皮下植入心律監測器,可以分秒持續監測心律達一年以上,更為準確。結果馬上使用冷凍球囊的病人,和只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相比,一年後可以下降約50%的心房顫動復發比例. 

      新英格蘭雜誌的另一篇STOP AF study, 收治 203位 陣發性心房顫動, 有症狀的病人,確定診斷也是馬上接受冷凍球囊作為一線治療。觀察一年和只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相比。接受冷凍球囊的病人有74.6%一直能維持正常心律,而藥物組只有45%。  

     林醫師怎麼看?雖然這兩個研究使用的方式是冷凍球囊, 但是與傳統電燒方式的原理相同,都是將左心房的肺靜脈的放電點電燒隔絕。而現在電燒導管的科技也日益進步(如具備向量感測器,更有效安全)。電燒導管還能處理肺靜脈以外的放電點(冷凍球囊僅能隔絕肺靜脈)。以台灣的健保給付條件而言,冷凍球囊自費接近台幣20萬,向量感測器的電燒導管自費約5萬。所以,一旦確診心房顫動,馬上使用電燒或冷凍球囊燒灼(圖1),絕對是合理有效的治療選擇。


延長監測天數,更能提前發現心律不整

      SEARCH AF研究, 收入336 位心臟手術術後病人,本身無心房顫動病史,但臨床評估有中風危險者,接受能黏貼持續14-30天的心電圖貼片(圖2)監測,和一般傳統追蹤方式(單次心電圖,或是僅能貼24小時的心電圖)相比,抓出 10 倍超過6分鐘的心房顫動/心房撲動次數(19.6%, vs 1.7%)






      林醫師怎麼看? 雖然這研究對象是心臟手術術後且具有中風風險病人,但是心律監測時間越長,越有可能抓到心律不整。目前健保給付的只有貼24小時的心電圖貼片。台灣目前有可以貼7天(自費約8000元),或14天(自費約11000元)。所以如果具有中風風險(糖尿病,高血壓,年齡>75歲,已經中風過一次....等),或是真有心律不整的症狀,但沒有每天發作,就可考慮7-14天的貼片。如果有過突然暈倒,失去意識的病史,甚至建議可以裝皮下心律監測器(圖3,體積很小,裝於胸前皮膚下,裝置後通常沒有太多不適感,不影響運動),可以持續監測達3年,能抓到心律不整發作時的心電圖的機會更大。





補充魚油對於預防心房顫動沒有效果

     VITAL-RHYTHM研究,收治25871名從未有過心房顫動史的病人,以隨機雙盲方式分派約12500人補充魚油主成份(EPA/DHA)及維他命D,另一半約12500人僅服用安慰劑藥品。追蹤5.3年後,新診斷出的心房顫動病人,兩組人數比例相當(補充組:3.7%,安慰劑組:3.4%)。也就是魚油對於心房顫動的預防,沒有作用

     林醫師怎麼看?既然特定的營養補充品沒有用,還能如何預防心房顫動的發生?那就好好照治療指引內說的,

1.注意體重避免肥胖

2.勿過量飲酒及咖啡

3.追蹤治療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4.注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如過度肥胖,或睡覺時鼾聲會突然中斷,或外型粗脖子短下巴後收,圖4)。如果有需積極治療(如睡眠時戴正壓呼吸面罩,圖5)。










    








感謝台大醫院高定瑋醫師臉書整理(https://www.facebook.com/willy.gao/posts/344806189862474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602014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9554?query=recirc_curatedRelated_article&fbclid=IwAR2P-COC_jXQ37yTvpXnfGhZxmPRgP0FFlksz2kq8LFtT5Poc-TF7uya6EQ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29980?query=recirc_curatedRelated_article&fbclid=IwAR2ZlY-_p6qorn7EJQLMBtYFxwFtqBG-FMw7XojS8XYEe6sHgckMjo6j82o


202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EACTS) 

https://grinews.com/news/%E7%9D%A1%E7%9C%A0%E5%91%BC%E5%90%B8%E4%B8%AD%E6%AD%A2%E7%97%87%E7%9A%84%E7%97%87%E7%8B%80%EF%BD%9C%E5%85%A8%E6%B0%91%E6%84%9B%E5%81%A5%E5%BA%B7-%E7%9D%A1%E7%9C%A0%E7%AF%8727/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心跳過慢與心律調節器

   44歲的黃先生平常沒啥大毛病,是個好丈夫好爸爸,但是工作壓力大,一天半包煙戒不掉,。老婆最抱怨他的,就是打呼聲音大,還會忽然停止個幾分鐘,又突然開始打呼,實在擾人。最近兩個月一直覺得體力不好,一個小感冒完體力越來越差,連腳都開是有浮腫。診所醫師血壓一量,血壓145/90, 但心跳只有每分鐘35-45下,還不太規則!家人送他去急診室,心電圖做出來後,急診室醫師建議先收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了2-3天的檢查後,心臟科醫師說,,這是慢性的『第三度房室阻斷』,建議要放永久性的心律調節器。 黃先生和家人疑惑了,房室阻斷是什麼? 心跳多慢算有問題啊?只有心律調節器這個治療方式嗎?



心跳要多慢算有問題?


   正常的心跳速度,休息平靜時,通常是每分鐘60-100 下。如果少於每分鐘60 ,即可稱之為心跳過慢(bradycardia)。當心跳過慢時,可能會出現頭暈、 疲倦、無力及昏厥等症狀。不過心跳速度的數字較慢並不代表一定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綜合檢查判斷。


    

為何會心跳慢?

    

    如圖1. 正常的傳導系統包含產生心跳訊號的節律點(竇房結),以及在心房心室間中繼傳導訊號的房室結,還有後續的傳導束。心跳訊號由竇房結啟動後,傳導至心室肌肉引發收縮。任何一部分的傳導組織出現病變,而無法維持正常放電或傳遞訊息時,就可能會發生心跳過慢。而通常問題會發生在


1.心跳訊號起始點-竇房結,即『病竇症候群

2.心跳中繼點-房室結, 即『房室阻斷』,有第一度到第三度。第三度就是心房心室完全阻斷,沒有連結關係。






心跳慢一定有問題嗎?


    有些心跳慢是屬於生理性的。健康的人在睡覺或休息時,常發生短暫的心跳過慢是。如果使用心電圖連續監測,經常可以發現心跳速度小於 50 /分。但只要醒來時,或是一活動,心跳就能隨之加速,那就表示心跳節律功能沒問題。尤其在運動員,或年輕人較常見,但並不一定代表有嚴重的疾病。

       絕大部分的狀態中,病患的心跳速度要小於每分鐘40下,或突然暫停3-5秒以上,甚至更慢,才會產生比較明顯的症狀。醫生同時也要做綜合判斷,確定症狀是與心跳慢有關聯性,治療方式才會正確。



心跳慢要做哪些檢查?

    

    可以參考圖2。首要一定是完整的12導程心電圖,能給心臟科醫師最完整的資訊。而心跳過慢不一定會持續發生,如果偏偏在做心電圖的時候一直沒有發作,可作健保給付的24小時心電圖紀錄(Holtor)。如果還是沒記錄到,可以考慮7天或14天的心電圖貼片,記錄時間更長,更有可能確實抓到。但是目前健保沒有給付,可能需台幣7千到1萬元的自費。如果還是無法確定診斷,可以考慮做電氣生理學檢查( 3),由大腿股靜脈將電極導管伸入右心房內,以電刺激方式,確認竇房結或房室結功能。








    確定診斷後,就要查是否有其他次發原因造成心跳慢

  1. 藥物:如降血壓藥的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是傳統的強心劑-毛地黃,都會影響竇房結或房室結功能。甚至許多中藥,其實都含有毛地黃成分。
  2. 心肌梗塞:供應竇房結或房室結的冠狀動脈阻塞了。
  3. 電解質:抽血即可檢查,比如高血鉀。
  4. 內分泌:抽血即可檢查,比如甲狀腺
  5. 睡眠呼吸中止:在睡眠時呼吸中止,造成慢性缺氧。長期以來會造成高血壓,心律不整


     

心跳慢要如何治療?


    假如確定有以上病因,則處理之後,心跳過慢有可能恢復。比如停藥,做心導管打通血管,治療電解質和甲狀腺低下....等。也有可能以上原因過久沒有矯正,已經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如果沒有以上原因,那就有可能是純粹是竇房結或房室結老化引起的,老化當然也是不可逆的。

    

    如果確定是不可逆的,那只有一種治療方式,裝置心律調節器。傳統心律調節器是一附有電池的電子儀器,由電池(generator )、電極(electrode)及導線(lead)三部份所組成(如圖4)。電極的前端安置在心臟裡面,會感應心臟的電氣活動,電池會以一定的設定邏輯來判斷,便會將電刺激傳到心臟,使心臟維持規律的跳動。裝上心律調節器時,並不表示病人未來的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因為目前的心律調節器外形都很輕便,且目前醫學技術相當成熟,只要能依照醫護人員的建議照顧自己,都可以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連游泳都可以。


      傳統心律調節器可分為單導綫(放在右心房或右心室),或是雙導綫(右心房右心室同時皆有)。手術過程大致是:在一側的鎖骨下方開約5公分的傷口,由鎖骨下靜脈置入1-2條電線至心房或心室,再於皮下及胸肌之間埋入電池。雙導線的心律調節器能做到心房心室協同偵測並收縮,比較符合正常心臟生理狀況,但還是必須與心臟科醫師好好討論,隨個人病況做最好的選擇。此外,心律調節器是精密的電子儀器,早年裝心律調節器的病人無法做核磁共振。這十年來,已有可以做核磁共振的心律調節器,但隨各家醫院的收費各有不同,大約是3-5萬元不等。之後需每半年回診檢查心律調節器功能及剩餘電池電量,傳統的心律調節器電池大約可用10-15





最新型的膠囊式無導綫心律調節器

    

    但是某些病人做傳統心律調節器,還是有窒礙難行之處,比如

1. 難以找到靜脈管路的病人,如長期洗腎,化療有置入人工血管,或是燒燙傷皮膚收縮

2. 無法自理胸前傷口的病人 ,比如老年失智會不由自主去抓節律器位置,導致脫位。

       

    這時就可以考慮膠囊式無導綫心律調節器(如圖5),將電池、電極及導線三部份整合在一個膠囊內。過程中由腿部大靜脈置放,結束後只有一個腿部較大的針孔。回家不需要照顧傷口  ,也沒有電線在靜脈裏長期導致血管方面,或是傷口照顧的併發症,提供以上兩類病人另一種比較安全的選擇。但目前健保沒有給付,自費大約35-40萬。(https://global.medtronic.com/.../pacemakers/our/micra.html 。目前這類心律調節器只有放在心室的選項,而且電池電量壽命較短,大約8-10年。







後記

    

    黃先生因為年輕,才44歲,不希望以後太快又要更換節律器電池,決定自費裝置以後能做核磁共振的雙導線心律調節器。手術完3天後,腳浮腫的狀況改善,自覺精神也改善了。住院時的心臟超音波發現有輕度心臟衰竭,極可能也是心跳過慢導致,所以也開是配合鹽分水分控制,使用心衰竭用藥,並下決心戒菸。此外,也打算安排睡眠狀態檢查,如果確診睡眠呼吸中止,可以申請在家的正壓呼吸面罩,改善睡眠品質,甚至對未來的心衰竭恢復有幫助。




        


   






參考資料

https://wd.vghtpe.gov.tw/cv/files/%E5%BF%83%E6%90%8F%E9%81%8E%E7%B7%A9.pdf


https://www1.cgmh.org.tw/intr/intr4/c8170/cardiology/edu-show.asp?id=66


https://medium.com/hspectrum/%E5%BF%83%E5%BE%8B%E4%B8%8D%E6%95%B4%E8%A8%BA%E6%96%B7%E6%AA%A2%E5%87%BA%E7%8E%87%E6%8F%90%E9%AB%983-5%E5%80%8D-%E6%BA%96%E8%A8%8A%E7%94%9F%E9%86%AB%E4%BA%9E%E6%B4%B2%E7%AC%AC%E4%B8%80-%E9%A0%98%E5%85%88%E5%85%A8%E7%90%83-8c229aa3886c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要開繞道手術?還是放支架?

      81 歲的郝先生有點糖尿病,1 年前就因胸痛,在右冠狀動脈放了兩隻塗藥支架。平日不抽菸,也會去騎腳踏車運動。但就是懶得每天量血壓,偶而測量,收縮壓是160上下,降膽固醇的藥也沒有每天吃,年輕時養成的重鹹多油飲食習慣難以改變。前幾天天氣比較熱,在家清掃完就覺得胸口悶痛,休息到晚上都沒有好。去醫院急診室,心電圖沒有明顯變化,但是心肌酵素卻一直上升。林醫師判斷仍是非ST波段上升類心肌梗塞(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TEMI)。雖然沒有不需要像典型ST波段上升類心肌梗塞(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需於90分鐘內打通血管,但還是建議最好24小時內將血管打通。所以郝先生同意第二天還是做心導管檢查。


心導管檢查後,要做支架還是開冠狀動脈繞道?


      林醫師從右手腕處穿刺做心導管,原來右冠狀動脈的支架仍是通暢的。原來問題出在冠狀動脈左主幹的分支病變啊!(圖一)。





      左冠狀動脈由左主幹分支出兩主要血管,左前降支和左迴旋支。在這裡進行心導管介入治療時(比如導絲穿過,氣球擴張,或置放支架),萬一有所閃失,是會導致左前降支和左迴旋支都失去血流,也就是心臟頓時失去三分之二的血液供應,是會馬上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休克的!那81歲的郝先生的下一步?是要做支架還是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圖二)

    



    

      根據2018年的治療指引,要根據冠狀動脈血管的型態先算出一個SYNTAX score,分數越高表示血管難度越複雜,建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治療。郝先生是三條血管病變的病人,在 SYNTAX score  23 分以上則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會比較少。結果郝先生是25分!(圖三)




    

     然後再以病人的整體狀況和手術的術式綜合評估,以另一個EuroScore 算出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風險,結果郝先生是1.89%。所以郝先生其實比較適合開繞道手術。



但是郝先生決定?

      

      跟郝先生還有家屬討論,因為顧慮郝先生畢竟81歲,對開胸手術可能承受不起。加上之前上一次放塗藥支架的經驗算平順。而且最近新一代冠狀支架的二次治療比率也比之前的支架要低( <13% 23%),所以決定以塗藥支架治療。


      原本林醫師打算以一隻支架盡量簡單快速處理的。因為郝先生血管較硬,氣球擴張後產生左主幹到左迴旋支的血管內壁裂縫(圖四)。為了保護所有血管,林醫師當下決定使用兩隻支架的Cullote術式(圖五),將左主幹到左前降支,左主幹到左迴旋支都放置支架保護!






     Cullote術式(圖五)步驟較複雜,但也是分支病變術後追蹤效果最好的術式。過程中碰到些許導絲,氣球,支架推送不順的狀況,還要兩個氣球同時擴張(圖六)。多虧心導管團隊的通力合作,順利將支架置放完成(圖七)。術後郝先生血壓心跳穩定,追蹤心臟超音波,心臟整體收縮功能都正常。





後記

  

      之後本院的治療團隊,包括復健科醫師,藥師,營養師都針對郝先生的狀況,設計了之後的復健,飲食,用藥的處方跟衛教。郝先生這次出院,都有每天測量血壓,將血壓控制在140以下,也每天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將低密度膽固醇(LDL)控制在70以下,糖尿病的指標糖化血色素也盡量控制到6.5%左右。

    針對冠狀動脈疾病,真的不是支架放完就算了。包括用藥,飲食,運動都必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2018 ESC/EACTS Guidelines on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2. http://www.tsim.org.tw/journal/jour29-1/02.PDF

3. J Am Coll Cardiol Intv 2017;10:849–65 

4. Stone GW, Sabik JF, Serruys PW, et al. Ever- olimus-eluting stents or bypass surgery for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16; 375:2223–35. 

5. Mäkikallio T, Holm NR, Lindsay M, et 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Versu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Treatment of Unprotected Left Main Stenosis (NOBLE): a pro- spective, randomised, open-label, non-inferiority trial. Lancet 2016;388:2743–52. 


2020年7月18日 星期六

熱天也會增加心肌梗塞發作機會!都是極端氣候啊!


      


      最近兩週北部地區氣溫迭創新高,過去一週曾飆到攝氏38.9度高溫,創下台北測站七月最高紀錄,,也是歷年不分月份的第二高溫。急診送來的急性心肌梗塞人數也增多,林醫師曾在半小時內連續收到兩位病患,還好同仁們發揮團隊合作精神,讓兩位病人都平安出院。

     

     眾所皆知,冬天時,特別是寒流來時,心血管疾病會增加。近年來由於溫室效應,高溫天氣日數也逐漸增加。根據國外的一項統合分析1,在高溫下,氣溫每增加攝氏1度會增加心肌梗塞的住院率1.6%。如果熱浪來襲時,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甚至會比平常時高63%!而且高溫時的心肌梗塞來的比低溫時的快。意即:當日熱浪,極可能當日就有心肌梗塞發生,而寒流時的心肌梗塞通常是寒流來後2-3天發生(林醫師的個人經驗也是如此)。

    

     高溫熱天會引起心肌梗塞的疾病機轉可能是因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會擴張,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而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如何預防呢?請記得


1.多喝白開水:比如運動前2-3個小時飲用500 cc的水;運動前、運動中10至20分鐘飲用200至300 cc的水,以避免脫水。不要用可樂,酒精等來消暑。在選擇飲用水溫度時,應以一般溫水為佳; 要避免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可樂,汽水,果汁),這會增加排尿量,可能會導致身體流失更多的水分,並不適合做為補充水分的選擇。


2. 選對時地活動: 一天當中,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太陽特別強烈,要儘量避免進行陽光直接照射的戶外活動,在計畫時可考慮將戶外活動安排在氣溫較低的早晨或傍晚時間。在外出場所的選擇以涼爽的場所為佳,可選擇境提供遮陽或有冷氣空調的活動地點。


3.注意防曬:輕便淺色系、透氣排汗的衣物為佳。防曬方面,戴寬邊帽及擦防曬乳液可保護身體避免太陽直曬。

    

    希望大家都能注意高溫,預防高溫帶來的心血管傷害,過一個快樂也平安的夏天!    

      





  



 參考資料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697753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440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1743084


1.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41 (2018) 1106-1114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心房顫動也會中風?該怎麼辦?

       69歲的姚女士本身有高血壓病史,這半年來苦於心房顫動,已經調整過藥物還是發作,後來決定接受電燒。但是聽醫師說,她的心房顫動加上高血壓,是有中風風險的,必須吃抗凝血劑預防。即使電燒完也要持續吃。姚女士不禁疑惑了,不能停嗎?不是電燒完就一切ok?何必吃呢?



心房顫動與中風有何關聯?


     心房顫動是指心房快速而不規律的跳動,約每分鐘300-600下。 一旦發生時,因為心房沒有有效的收縮,心房內的血液流動不佳,容易滯留,很容易凝結成血栓。一旦這血栓隨著血流流到腦部,就會阻塞住腦部的血管而造成腦中風(圖1)。





    

    根據統計,心房顫動患者每年約有5%會發生中風。更比一般人高出5倍中風風險、3倍住院比率、2倍死亡風險13倍心衰竭風險。在台灣,約每5小時就有1人因為心房顫動而引發中風。而中風的病患,大約每6個人就有1個人是因心房顫動所引起。



怎麼評估心房顫動的中風風險?又要如何預防?


       一般心房顫動的中風的風險評估,目前全球各大心臟協會,包含台灣心臟醫學會皆推薦以CHA2DS2-VASc評分量表做為評估工具(2)。當CHA2DS2-VASc評分量表評為低風險(男性0分或女性1分),不須給予『抗凝血劑』預防;CHA2DS2-VASc評分量表≧1(女性2分),建議給予抗凝血劑預防。





       那老藥阿斯匹林有用嗎?其實就藥理作用而言,阿斯匹林是『抗血小板』藥物。用以預防,在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或有放支架時,所形成的血栓。這和心房顫動時,因血液滯留,在心房形成的血栓性質不同。多項大型的研究結果顯示,阿斯匹林在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根本沒有預防作用。



口服抗凝血劑?


    口服的抗凝血劑在傳統以warfarin(市面上有華法令、脈化寧、可化凝等商品名)為主,自從1954年此藥物即被核准作為抗凝血藥物。其藥理機轉主要是因為凝血作用需要維他命K,而warfarin就是種維他命K拮抗劑,能干擾維他命K而達到抗凝血的作用。


    但是warfarin有許多的缺點,比如以下,所以台灣病患的接受度一直不高

  1. 許多的飲食交互作用:比如動物肝臟(豬肝、牛肝)及深綠色蔬菜(如青花椰菜、菠菜、芥藍、蕪菁葉、芽甘藍等)會拮抗warfarin的作用;而蔓越莓,葡萄柚,當歸、大蒜、銀杏、丹蔘等又會增強warfarin的抗凝血作用。
  2. 許多的藥物交互作用:抗生素,statin降血脂藥.....等
  3. 治療區間難以控制:因此需每月定期監測某種抗凝血指數PT INR,須控制在2-3之間,才是最佳抗凝血效果。太強時可能導致身體異常出血 (包括顱內出血),太弱時則達不到預防血栓形成的功效。而且一直有研究指出,吃warfarin, 亞洲族群就是比西方人容易出血!


     

有更好用的新型抗凝血劑嗎?


       當然有!為了改善傳統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以上缺點,所以才有更安全方便的新型抗凝血劑問世。自2011年,台灣陸續有各種新型抗凝血劑(NOACs,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上市。都可以提供不亞於,甚至更勝過傳統warfarin的預防中風效果,安全性(更少的腦出血及胃腸道出血)也勝過傳統warfarin。一天只需吃1-2次,也不需每個月監測凝血功能PT INR目前國內外心房顫動治療指引均建議,第一線使用NOACs作為心房顫動的預防中風用藥。而且臨床研究顯示,在亞洲族群中相較於warfarinNOACs的安全性比使用在非亞洲族群更高。那目前國內的NOACs有以下四種:

  1. Pradaxa, 普栓達:直接凝血酶抑制劑,一天吃兩次。萬一病患發生出血狀況,比如外傷,或是需緊急大手術,也是目前唯一有反轉劑的。
  2. Xarelto, 拜瑞妥:直接Xa因子抑制劑,一日一次。
  3. Lixiana,里先安:直接Xa因子抑制劑,一日一次。
  4. Eliquis, 艾必克凝:直接Xa因子抑制劑,一日兩次。

     這些藥物,針對心房顫動病人的狀況,療效各有些許差異,也還是有少許的中風或出血風險。主要的禁忌症在於腎功能較差者無法服用。一但腎功能太差,或是還有其他合併複雜病況,為了預防中風,仍得乖乖吃warfarin。此外還是有某些藥物交互作用,這時請盡量與醫師配合,定期回診,並誠實告知其他用藥。



那心房顫動電燒完,還要吃抗凝血劑嗎?


     就目前的國內外治療指引,如果電燒術前當CHA2DS2-VASc評分量表≧1(女性2分),是需要吃抗凝血劑的,那術後就要持續吃。因為目前並沒有大規模的隨機雙盲試驗,將電燒後的病人分組試驗,所以並不建議電燒術的病人親身做『人體試驗』擅自停藥,否則碰上那少數的中風風險,會遺憾終身。更何況心房顫動治療是需要綜合考量的,包括三高控制,體重,電燒,預防中風...等等,一起做到,方能控制到最好成果!

      有發現嗎?如果有心房顫動,CHA2DS2-VASc評分量表為零分,目前不用吃抗凝血劑。但如果不去積極電燒處理,65歲之後CHA2DS2-VASc評分量表就是有1分。所以拖到65歲後才電燒,照目前的治療指引,就算電燒完也要續吃抗凝血劑。假如目前沒有任何其他疾病,並不想為了心房顫動,在65歲後終身吃抗凝血劑,就盡快趁65歲前電燒啊!!



無法吃口服抗凝血劑的病人怎麼辦?


     的確有這一類病患,可能是

1. 反覆調整藥物還是經常出血。

2. 已經服藥了還是中風或是其他器官的血栓。      


     那怎麼辦?那還有另外方法,就是放入左心耳封堵器(圖3)。原理是什麼呢? 如前面提到的,心房顫動是因為心房收縮太快,形同原地發抖,造成血液流動變緩,而左心耳恰巧是心房結構中的囊狀構造,容易成為滯留血液凝結成血塊的地方,根據文獻紀載,心房顫動患者,90%的血栓源自於左心耳。一旦左心耳血塊脫落往往造成全身性的血管栓塞。所以將左心耳封堵,可以防止大部分的血栓。目前健保有給付手術和材料費用。術前會使用經食道心臟超音波來評估左心耳結構與血栓風險,符合條件患者會在麻醉下經由股靜脈來置放,導管傷口小於0.5公分,恢復快且不會留下疤痕,可以很快出院。放置後仍要持續吃抗血小板藥物。畢竟左心耳封堵術式侵入性治療,而且會放入異物。目前還是用於無法吃口服抗凝劑的病患,並不建議第一線使用於預防中風。




      



參考資料

1.  Chiang et al., JFMA 2016; 115 Dec:893-952   

2. Wolf PA et al. Stroke 1991;22:983–988

3.  腦中風危險因子防治指引:心房纖維顫動2016 –台灣腦中風學會

4. 心房顫動治療指引2016 –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712011#.Xu9pu5MzbtM

https://wd.vghtpe.gov.tw/snc/Fpage.action?muid=4435&fid=4010

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10903/7.htm

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3142/%E6%96%B0%E9%81%B8%E6%93%87%E3%80%80%E5%B7%A6%E5%BF%83%E8%80%B3%E5%B0%81%E5%A0%B5%E8%A1%93%E9%98%B2%E5%BF%83%E6%88%BF%E9%A1%AB%E5%8B%95%E8%80%85%E4%B8%AD%E9%A2%A8/?keyword=E885A6E6A297E5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