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心室期外收縮VPC是什麼?

        54歲的江女士這一年來常覺得心跳快快慢慢不舒服,有時輕重不一。晚上還因此失眠,也不敢運動。覺得是失眠引起的不適,但是安眠藥怎麼換都還是不舒服睡不著。後來到心臟科做了一系列的檢查,包括24小時心電圖紀錄,原來才發現快慢不一的心跳是心室期外收縮(又稱心室早搏。英文縮寫VPC, Ventricular Premature Complexes),而且一天有18%的心跳都是這種VPC。心臟科醫師建議她要詳細檢查,甚至可以接受電氣燒灼術。江女士有點猶豫,想多了解這是什麼?不處理會怎麼樣嗎?



心室期外收縮(VPC)是什麼?

        

      每個心臟肌肉細胞都會有自發電氣活動的特性。一次正常的心跳產生,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節自發放電傳導至心室,刺激心肌收縮(圖1)。只是通常竇房結是活性最強,自發速度最快的, 壓制住心肌其他的放電。



   

     心室期外收縮(VPC)就是心室某處心肌額外產生異常放電,造成多餘的心跳(圖2)。心室期外收縮的發生頻率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據統計顯示 45-65 歲的年齡族群約有 6.2%的發生率。




為何會有心肌異常放電,造成VPC? 

   

     需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原發性的,也就是心臟本身結構沒有問題,就是那一處心肌細胞異常放電。另一大類次發性的,也就是心臟結構,或是身體其他地方有問題所引發的。比如


1.構造性心臟疾病: 如心肌梗塞後,瓣膜性心臟病,或是開過心臟手術後,或是血壓控制不好

2.遺傳性心臟疾病:如心肌病變

3.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功能異常

4.電解質不平衡:如鉀離子,鈣離子,鎂離子

5.藥物: 毛地黃,氨茶鹼(Aminophyllin, 常用的氣管擴張用藥) 

6.物質濫用:如酒精,毒品(安非他命,古柯鹼)

7.肺高壓/呼吸中止症


 

發現心室期外收縮VPC要做哪些檢查?   
    

    所以一旦發現有過多的PVC, 心臟科醫師必須先找有無可能是次發的。比如以下

1. 詢問病史,藥物史,家族史(所以醫生問很多問題時拜託盡量有耐心的回答哦!)

2. 12導程心電圖,24小時心電圖紀錄(有時甚至要記錄7-14天,要看PVC的比例,和推測位於心臟何部位)

3.  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心肌灌注掃描,甚至冠狀動脈心導管(查有無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

4. 心臟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查瓣膜性心臟病,或心肌病變,或心臟衰竭)

5. 抽血(查內分泌異常,電解質不平衡)



什麼樣的心室期外收縮VPC需治療?


    如果經由上述的初步檢查,發現了造成VPC的次發原因,那就一定要先治療那些潛在病因。之後定期追蹤,比如每3-6個月追蹤24小時心電圖紀錄,再視狀況而定。

     

    那如果是心臟本身結構沒有問題的原發性VPC? 那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緩臨床症狀以及降低未來心臟功能受損的可能性。為達到以上目的,就必須配合定期服用藥物或採用電氣燒灼手術來進行治療。所以首要是病人本身的臨床症狀,比如江小姐的心悸,頭暈,胸悶,忽快忽慢的不安感,運動能力降低.....等。甚至是失眠。


     除了臨床症狀外,那何種VPC會造成未來的心肌受損,甚至心臟衰竭無力?而需要治療?通常分成以下幾點來評估

1. 心室期外收縮VPC的頻率:目前共識是VPC1天心跳數10-15%以上,或1天有1萬跳以上(一般人1天心跳約10萬跳)

2. 有連續跳的VPC:比如經常有連續3跳以上(已經可定義成心室頻脈)

3. VPC的型態:比如很寬(在心電圖上寬過150ms),或是有2-3種以上的VPC. 

  


要怎麼治療?藥物和電氣燒灼術的差別?


     治療成功的定義是在於降低心室期外收縮VPC的發生率(至少降到一天10%以內,最好是到1%以內)及消除臨床症狀。醫師會依照藥物耐受性狀況與是否有藥物使用禁忌症為選用考量 。但是心肌放電點依然存在。通常完全治療成功比率約40%

     

     現在針對VPC的電氣燒灼,都會以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來確認心肌異常放電處,再利用電燒導管於異常放電處進行電氣燒灼(如圖3)。此項手術屬於侵入性,由兩側鼠蹊部的股動靜脈進行。也會有風險產生。過程中發生心包膜填塞的機率為 0.8% 房室傳導阻滯的機率為 0.1%、發生傷口血腫的機率為 0.34%,死亡為罕見。通常手術當下完全治療成功,且不需再服用藥物的比率約90%,之後的復發率大約5-10%。一般大約住院3-4天。而且健保現在有給付3D立體心律不整定位系統,只需付部分負擔約5-6000元。如果希望更安全,效果更好則可使用有前端有向量感知器的電燒導管(圖4),可以更有效確知導管接觸心肌的力道輕重和方位。目前需自費50000元。






    

      綜合以上所述。首要是臨床症狀,然後是治療次發原因,接下來針對心肌受損的因子


1. 完全沒有症狀,且佔一天心跳10%以內,只要規則追蹤即可。(比如6個月追蹤124小時心電圖)。

 2. 有症狀但是佔一天心跳10-15%內可先嘗試藥物治療,假設藥物治療後仍無法消除症狀,則可電氣燒灼

 3. 不論有無症狀,如果有VPC1天心跳數10-15%以上,或1天有1萬跳以上,或以上的心肌受損風險因子存在,建議一定要藥物,甚至可第一線考慮電氣燒灼。

4. 次發性的VPC,如果在次發原因治療後,仍然有症狀,也可考慮積極電燒。



後記:

      

   江女士先使用藥物治療。詳細檢查後,確認是原發性的心室期外收縮VPC。由於吃藥1個月還是有症狀,決定接受電燒治療。因為願意自費使用有探測器的電燒導管,1個半小時就電燒成功。術後再也沒有之前的症狀,連安眠藥都不用吃就可一覺到天亮。術後6個月追蹤24小時心電圖,VPC已經降到1%,不需吃任何心臟用藥!


Reference 

1, Laplante L, Benzaquen BS. 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Pathogenicity and Management of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 PACE. 2016;39(7):723-730. 


2. Stec S, Sikorska A, Zaborska B, Krynski T, Szymot J, Kulakowski P. Benign symptomat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short- and long-term efficacy of antiarrhythmic drugs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Kardiologia polska. 2012;70(4):351-358. 


3.Lamba J, Redfearn DP, Michael KA, Simpson CS, Abdollah H, Baranchuk A.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originating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 PACE. 2014;37(1):73-78. 


4. 2017 AHA/ACC/HRS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d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5. 2019 HRS/EHRA/APHRS/LAHR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blation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6. Rakesh Latchamsetty, MD, Frank Bogun, MD.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Induced Cardiomyopathy. JACC: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019; 5(5):537–50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