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怎麼產生的?
要知道如何電燒成功,總要了解一下心房顫動產生的原理,這段歷史相當有趣。早期的心臟科醫師,約1990年代以前,只知道心房顫動時,心房到處是快速混亂的放電,於是心臟外科醫師把心臟打開,把心房內的各個解剖構造,以手術刀劃開後縫合(圖1a)。刀痕結疤後形成電氣屏障,就把放電點就會限制在局部。有沒有發現刀疤複雜的像迷宮?所以手術英文以發明此手術的醫師姓名(Cox) 加上迷宮(Maze)命名,叫Cox-Maze 手術,有時中文就直接翻譯『迷宮手術』。而早期的心房顫動研究,都有勞苦功高的心臟外科醫師參與。
1990年代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從正常心律要轉變成心房顫動,總有先有幾個異常心房放電點,然後才會爆發成心房顫動。林醫師的恩師,現任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教授,當時也積極投入研究,他發現這些異常起始放電點,絕大多數都是從左心房後方的4個肺靜脈入口開始(圖1b,摘錄自論文原圖)。1999年,陳適安教授在國際上發表,也就是電燒左心房後方的四個肺靜脈入口周圍,消除掉異常起始放電點,就能有效的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率(79個病人中,有68個,約86.1%,半年後都沒有復發)。陳適安教授自此之後成為台灣心律不整電燒的權威,這更是台灣醫療名揚國際的成就之一!
從此之後,各式各樣的研究和電燒方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也發現有10-30%的病人,異常起始放電點不只肺靜脈,可能是左右心房的其他地方。比如陳適安教授也曾發表首篇,右心房上腔靜脈起始放電,引發心房顫動的研究論文。陣發型心房顫動萬一進展到持續型的,會在左右心房的各個地方出現更多的持續的異常放電點。(圖2)
所以要燒那裡?怎麼燒?
電燒,就是射頻電氣燒灼術(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的簡稱,就是於單點上利用電流產生熱能破壞細胞,並點與點連接達到肺靜脈隔離。經過這三十年來,八萬多篇文章的研究,結論是:既然心房顫動是由心房的異常放電點所開始,就要從一開始的地方清除掉! 最有效的方法,將左心房後方的四個肺靜脈入口周圍的心肌確實電燒隔離,使異常放電點無法傳出肺靜脈!也會隨個人狀況不同,電燒其他可能的異常放電點,比如右心房的上腔靜脈或是下方峽部。(圖3)在住院之前,會先由門診安排心臟心房的電腦斷層(需打顯影劑顯影),和經食道超音波(確認左右心房內沒有血栓,萬一有血栓,在心房內進行電燒會有血栓打出,有中風的風險!)
在導管室內,於頸部右方的頸靜脈,右大腿的股靜脈,左大腿或右手腕的動脈,放入不同的管鞘和可收集訊號的電極導管。而右大腿的股靜脈的長管鞘,置入長的心房穿刺針,由右心房穿入左心房,將長管鞘帶入左心房,之後就可將各種電燒管或電極導管帶入左心房。(圖4)
接下來結合之前的電腦斷層和電極導管的訊號,做出心房輪廓立體定位,就可進行電燒。電燒的第一目標,絕對就是左心房後方的四個肺靜脈入口周圍的心肌!目前都會建議病人使用有向量探測器的電燒管,可以確認電燒管觸及心房壁的力道和方向(圖5),有效地增進電燒能量傳遞,並縮短時間,確實地隔離肺靜脈裡的放電點。
效果如何?副作用?費用?
而副作用和併發症,包括心房破洞導致心包膜出血填塞、心房食道屢管、小中風等,大約是1%。其中大部分只需藥物治療或是放置引流管引流,但是少部分仍有必須緊急開胸手術的準備。
而外科手術就完全沒有用了嗎?當然還是有的!在某些瓣膜性心臟病的病人,如果同時有心房顫動,會在做瓣膜手術時,『順便』也做Cox-Maze 手術,一次將瓣膜和心房顫動的問題一併處理。
結論
經過解釋之後,李先生希望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也充分理解可能的風險。加上希望徹底把異常放電點清除,所以選擇最舒適的全身麻醉,加上有向量探測器的電燒管。已經做完電腦斷層及經食道超音波,一週後就要入院囉!
https://www.semanticscholar.org/paper/The-Cox-Maze-procedure%3A-History%2C-results%2C-and-for-Ad/1bba52027d222fb6e0eb05e1e6df8ebcafac4a28
2017 HRS/EHRA/ECAS/APHRS/SOLAEC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1999;100:1879-1886.
Circulation. 2000;102:67-74.
https://wd.vghtpe.gov.tw/cv/files/%E5%BF%83%E6%88%BF%E9%A1%AB%E5%8B%95%E7%9A%84%E6%B2%BB%E7%99%82.pdf
https://heho.com.tw/archives/56938
強生公司訓練資料